当前位置: 继续考研网 同等学力

2024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简介 上海音乐学院简介

继续考研网 · 2024-06-10 08:21:05

(一)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简介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简介

  音乐学(musicology)是采用科学方法对中外音乐艺术和各种音乐文化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艺术理论学科,内容主要涉及:音乐的历史发展及演变,音乐的社会功能及文化意义,音乐的审美机制和美学规律,音乐作品的解析和批评,音乐语言的构成及运作,音乐的传播与接受等方面。其分支学科在国内目前包括: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音乐分析学,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批评,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声学等。


  上海音乐学院自1927年创立,是国内历史最悠久、影响的高等音乐学府。近80年来(特别是1949年以来)为我国乃至世界乐坛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并为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音乐教学体系、音乐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本院音乐学系于1982年正式建立,由此掀开了本院音乐学学科教学发展与科研进步的新篇章。


  从历溯源,本院的音乐理论学科从1927年建院伊始便开始奠基,以萧友梅博士、黄自先生为代表的前辈理论家、作曲家奠定了上海音乐学院重视基础理论、善于融会中西的优良学风。1949年,本院便成立了中国最早的音乐理论研究基地音乐研究室。1956年,本院成立民族音乐系,下设理论专业。与此同时,作曲系改称理论作曲系,招收理论专业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论学科的建设。在这些举措的推动下,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理论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学术进步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1979年,音乐研究室开始招收音乐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80年,本院音乐研究所在原音乐研究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使我院音乐学的学科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注入了新的活力。音乐学系创立后,坚持以扎实的教学为基础,以高质量的科研为先导,成绩卓著,对全国乃至世界的音乐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几十年来,我院的音乐学理论事业立足我国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同时积极汲取外来的优秀学术养料,在音乐研究和理论教学的各个领域中均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涌现出了沈知白先生、钱仁康先生这样德高望重、学贯中西的大师级学者。改革开放以来,以夏野先生、谭冰若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教授为音乐学系的发展和开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陈应时教授的研究成果产生了世界性的广泛影响,江明惇教授、刘国杰教授、李民雄教授、陈聆群教授、沈旋教授、黄白教授、钱亦平教授、黄允箴教授等均被公认是各自专业领域中的权威专家。


  近年来,音乐学系不断拓展教学方向和研究范围,形成了涵盖五年制本科生、三年制硕士研究生、三至六年制博士研究生,以及留学生、进修生等多专业、多层次的完备教学体系。


  在本科教学方面,除论文写作、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之外;还开设有一批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音乐学导论,音乐概论,中西音乐美学思想史论,民族音乐学,民族音乐学音乐描写与分析,东方音乐,世界音乐,古琴音乐,文献研读与研习,钢琴,视唱练耳,音乐学分析基础综合课程(和声、复调、曲式、配器),大型曲式分析,音乐学分析方法与综合实践;另外还开设有若干选修课程,例如:当代中国音乐,流行音乐,音乐审美心理学,音乐批评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文献学,等等。


  与研究生教学相关的音乐学专业研究方向,主要通过三个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执行,分别有:中国音乐史论(含中国古代音乐史、乐律学、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东方音乐研究各研究方向),外国音乐史论(含西方音乐史、外国作曲家与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钢琴艺术理论、和声风格分析、音乐文献编译各研究方向),系统音乐学理论(含音乐美学、音乐批评、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乐器学各研究方向)。


  除此之外,还承担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音乐学专业的科研合作。学科领域覆盖面之广在国内音乐院校的音乐学系中。整体水平在全国音乐学界处于地位,部分学科处在国际先进地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音乐和艺术院所、大学、媒体和出版社,很多人已经成为音乐事业发展的骨干人才。


  作为重点学科建设单位,音乐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累累,多次获得国家、教育部、文化部和上海市的多项教学与科研奖项。目前,我系骨干教师承担了、部级、市级和院级等各类科研课题数十项,并在全院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领军作用。随着已在海内外先后获得博士学位的中青年学人,如杨燕迪、洛秦、赵维平、孙国忠、陶辛、韩锺恩、萧梅、陈鸿铎等骨干教师的不断成熟,音乐学系的人才梯队状况已呈优化态势,保证了我系的传统优势学科(如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音乐分析)和新兴学科(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东方音乐、歌剧研究、流行音乐等)在国内处于地位。


  我系重视对外学术交流,近十多年间,陆续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名音乐学者进行专题讲学与讨论,活跃了学术气氛并开阔了视野。与此同时,一些骨干教师获得了来自英国、荷兰、日本、德国、美国和港澳台方面的邀请和资助,分别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讲学、合作研究和学术考察。此外,改革开放以来,我系接受和培养了来自美、英、日、法、德、意、荷、韩、新加坡以及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多名留学生(包含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个层次),在弘扬和传播祖国优秀音乐遗产的同时,也促进了海内外的文化交流。


  随着学院改革的深入发展,音乐学系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定位:以本科教学为基础,以研究生教学为重点,凸显研究、教学型系科地位。在继续保持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音乐作品分析等传统优势的前提下,恢复振兴音乐美学、东方音乐研究等学科优势,并提出拓展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世界音乐、流行音乐研究、音乐剧研究、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批评等新兴学科的目标。以形成体系完整、中西平衡、理论思辨与实证分析互补的学科布局。


  以此为前提,具体要求学生在本科生阶段,达到基础知识全面与局部细节清晰;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达到深度理念严谨与整体布局自如;在博士研究生阶段,达到原创意识充分与结构有效自足;进一步在博士后科研阶段,实现产学研合体。作为音乐学学科建设的未来生力军,在学院体制下成就以下专业能力:敏锐的声音感受能力,合式的意义诠释能力,确定的风格判断能力,纯熟的理论表述能力。也就是必须具备:基于音响层面的感性体验,基于技术层面的作品分析,基于事实层面的历史叙事,基于逻辑层面的理论陈述,基于语言层面的文法修辞,以及五者共有的可以不断创新的方法论问题。而作为更高的要求,则是基于意义层面的带有先验性的元问题追问。


  由此设定培养不同学历层级学生的目标:在基础教学中重视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坚持立足音乐本体基础之上的理论建树;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强化艺术审美感官,不断深化理论历史视点,不断拓展学术理念智慧,不断提升创新思想境界;在全面促进音乐学学科建设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学科自身的知识基础、理论能力、思想精神。

2024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简介 上海音乐学院简介

(二)上海音乐学院简介

1、上海音乐学院(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简称“上音”,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举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日制高等专业音乐(艺术)院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学校,欧洲音乐学院联盟成员,环太平洋音乐学院联盟成员,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上海市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金院校、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跨省市考级单位。


  2、学院前身是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和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博士于1927年11月27日共同创办的“国立音乐院”,是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国立高等音乐学府,首任院长为蔡元培先生。1929年9月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曾用名“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于1956年定名为上海音乐学院,为文化部直属重点院校,现为文化和旅游部与上海市共建院校。自1949年至1984年,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长期担任院长(后任名誉院长)。

(三)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简介

音乐工程系简介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创建于2003年。

  音乐工程系包括音乐设计与制作(原音乐音响导演)和音乐科技与艺术(原音乐电子信息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办学层次包括本科生、硕士学位研究生。现有本科生147人,研究生15人,香港演艺学院合作培养交换生2名。音乐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文艺团体、广播影视、音像出版、演出场馆等部门的影视与通俗音乐创编、音乐制作、音响导演、的专门人才或独立音乐制作人。音乐科技与艺术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广播电视、大众传媒、音乐网站、软件工程等部门的音响工程、音乐录音、音乐信息采编、多媒体软件技术,及音乐教育技术的专门人才。


  音乐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课程,主科:数字音频制作、作曲、MIDI原理和编曲、音响学基础、音乐设计;专业基础课:和声、复调、配器、大学计算机、音乐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视唱练耳、通俗音乐概论、电子音乐概论史等史论课程、钢琴或其它乐器演奏。


  音乐科技与艺术专业主要课程,主科:音乐数字媒体艺术、录音艺术、音乐工程设计、音乐声学、电声学基础、专业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编程、高等数学基础;专业基础课:应用作曲与绘谱、键盘演奏、配器基础、复调基础、和声、乐理、视唱练耳、音乐与音响分析、流行音乐概论、电子音乐概论史等史论课程、乐器选修。


  作为上海市教委第四期重点学科,音乐工程系拥有国内院校一流的音乐实验设备。2004年获得教育部、财政部重点项目“全相位音乐工程基础实验项目”1460万元的立项。2005年与作曲系整合——作曲与音乐设计方向被评为上海市“优势学科”,并获得960万元立项。2005年9月,以音科学生为主体,随谷村新司先生参加日本爱知县世博会由中国大陆、香港、泰国、韩国和日本等艺人联合演出的大型主题音乐会获得极大成功,成为音乐会的高潮,许多观众连看两场,并寄来大量的鼓励信函给予高度评价。2006年10月我系成功举办了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


  音乐工程实验中心:包括1个音乐科技教室主要用于音乐科技课程、计算机辅助作曲课程的实验教学。2个数字音频实验机房用于录音技术课程教学3个MIDI技术实验机房、4个小型音乐设计工作室(其中60万费由市教委第四期重点学科项目)。音视频制作实验基地,其中包括2个大型录音棚、1个后期我制作间、1个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电子音乐中心,其中包括2个机房、3个工作间。


  音乐工程系管理人员现况:

  系主任:吴粤北

  党支部书记:姚捷(兼教务处处长)

  副系主任:陈强斌

  系主任助理:安栋

  系秘书:刘灏刘戈琳

  专业教师:吴粤北教授、陈强斌副教授、安栋副教授、胡桃源高级工程师、贺思原讲师、李四新讲师、


  纪冬泳讲师、秦诗乐、李嘉、秦毅、周畅、房大磊

  外聘教师:金复载教授、华天礽教授、张力教授、王国平教授、蒋鲁敏副教授、徐坚强副教授、吕黄副教授、


  梁国光副教授、李跃文讲师、张旭儒、杜巍巍

  特聘教授:谭盾华人音乐家指挥家、音乐工程设计师谷村新司日本音乐人、美国声学设计师拉斯、


  德国斯图加特音乐学院前院长、电子音乐作曲家威辛根、邹四维美国SE音响工程公司总裁、作曲家


  政治辅导员:张尼纳(兼任键盘课教师)

  通信地址:上海市汾阳路20号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

  联系电话:64370137—2067、2160、2214


  电子邮件:yygcx@shcmusic.edu.cn

(四)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简介

音乐教育系简介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正式创建于1997年。1927年国立音乐院建校后就设立了音乐教育专业,称之为师范专修科。1958-1964年间上海音乐学院师范科曾为上海市教育局和各地区教委定向培养了多届音乐教育专门人才。1997年在中央文化部和上海市教委的支持下,在贺绿汀老院长的直接关心下建立了音乐教育系,首届系主任由当时在任院长江明惇教授兼任。该系建立以来,积极引进现代音乐教学法,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2001年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专业主课围绕音乐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的思路,确立了本系的学科定位,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


  为了使音乐教育系的发展方向更加符合现代音乐教育理念,2002年1月和2003年初,先后建立了女子合唱团和打击乐团,以作为普及国民音乐教育的载体,在推动我国合唱、打击乐艺术发展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和造就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短短几年里,音乐教育系学生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基本功比赛中囊括个人第一、团体第一的好成绩;音乐教育系女子合唱团在2006年世界合唱比赛中获得一金两银,是中国参赛团队中获奖最多的合唱团。学生在科研方面也显示了一定的实力,多次在国家一级刊物发表专业文章;该系毕业生以其扎实的专业技能,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充分显示了音乐教育系的教学实力与实践成果。


  音乐教育系在科研领域里已经崭露头角,不仅承担了《上海市中学音乐教材》、《上海市中学艺术教材》的编写工作,还承接了中央文化部、上海市教委的科研项目等,尤其对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做出了许多新的探索,如撰写了中英文对照版本的《音乐教育学导论》、工具书《音乐教育手册》、专著《大学音乐鉴赏》等对学科基础框架建设有重大作用的著述。


  音乐教育系以培养高水平的音乐教育人才为目的。设有四年制本科,三年制硕士研究生,以及各类进修、专升本和定向委培大专班等多层次教育。面向全国招生(包括港、澳、台地区),同时也接受外国留学生入校学习。建系以来,坚持与世界各地的交流,每年有来自德国、奥地利、丹麦、日本、美国、匈牙利、比利时的音乐教育家、演奏家和指挥家来系讲课,使音乐教育系的教学思路更加开阔,教学手段更加先进,教材建设更具国际化。


  音乐教育系现有学科研究方向:

  音乐审美心理学、音乐教育史、音乐教育综合教学法、音乐教育比较研究、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音乐教育与管理、即兴伴奏与键盘和声等。


  音乐教育系本科课程设置:

  ·专业课:

  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音乐教育学导论、教材教法与教案写作、教学实习


  ·专业基础课:

  视唱练耳、乐理、和声、复调、曲式、音乐风格与体裁、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节奏与打击乐、形体与舞蹈、语言正音、钢琴、声乐


  ·基础理论课:

  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

  ·指定选修课:

  音乐教育电化技术、乐队训练

  音乐教育系现有3个教研组:

  理论教研组、钢琴教研组、声乐教研组。

(五)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简介

民乐系简介

  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在贺绿汀院长加强民族音乐办学思想的倡导下,于1956年正式建立。这是国内音乐学院中最早设立的民族音乐专业学科。当时设民族音乐理论、民族乐队指导、戏曲音乐及民族器乐演奏四大专业。民族音乐理论家沈知白教授担任首任系主任,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卫仲乐教授任副系主任。数年后,民族音乐理论等专业分别归并于音乐学系及作曲指挥系,遂改名为民族器乐系,现名民族音乐系。


  多年来,民族音乐系曾经汇聚了中国音乐界的诸多大家,如:沈知白、卫仲乐、陆修棠、孙裕德、王巽之、王乙、金祖礼、陈俊英,陆春龄、胡登跳等、也培养了许多当代中国音乐的名家大师,如:闵惠芬、项斯华、李民雄、夏飞云、王昌元、杨青、阎惠昌等。为传承、研究、发展中国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


  民族音乐系师资力量雄厚,是我国最早的中国器乐演奏艺术硕士学位授予点。几十年来,在器乐演奏,作曲、理论研究、教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要成就,在中国音乐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演奏专业获得了各类奖项。


  民族音乐系具有优秀的学术传统和开放的办学理念,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等方面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和强势,多门专业都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该系有众多的留学生,现已形成以本科生为主体、以研究生为重点的包括专升本、专科生、单科进修生等多种层次教育构架。


  民族音乐系目前拥有一个以霍永刚为团长、戴路青为常任指挥的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及多种组合形式的室内乐团。


  现有主要学科研究方向:

  二胡演奏艺术、琵琶演奏艺术、古筝演奏艺术、笛子演奏艺术、笙演奏艺术、唢呐演奏艺术、柳琴演奏艺术、古琴演奏艺术、民族音乐作曲、民族音乐指挥、民族管弦乐法研究。


  现有本科专业设置:

  民族音乐系本科目前设有音乐表演艺术和民乐作曲二个大专业,共有以下十八个专业方向:


  笙、笛子、唢呐、管子、二胡、板胡、琵琶、古筝、古琴、中阮、扬琴、柳琴、三弦、箜篌、大提琴、低音提琴、民乐指挥、民乐作曲(含戏曲作曲)。


  民族音乐系课程设置:

  共分为以下四大类三十余门课程:

  1、专业课:主修专业、室内乐、合奏、论文写作。

  2、专业基础课:视唱练耳、钢琴、和声、复调、乐理、曲式等。


  3、基础理论课:中外音乐史、戏曲、民歌、艺术概论等。


  4、政治文化课:英语、大学语文、艺术概论、体育、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等。


  民族音乐系现有教研室:

  弹拨教研室,拉弦教研室,吹管教研室,作曲、指挥教研室,重合奏教研室


  民族音乐系现任领导及办公室成员:

  王建民(系主任)

  刘英(党支部书记兼副系主任)

  徐坚强(副系主任)

  徐碧(系秘书)

  亢爽(辅导员)

(六)上海音乐学院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简介

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简介

  上海音乐学院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成立于2003年,2005年3月更名为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现任系主任朱磊。系内设三个音乐教研室,即键盘与吉他教研室、打击乐教研室及爵士音乐教研室。目前开设十二个音乐表演类专业方向,包括:电子键盘、古典吉他、手风琴、西洋打击乐、中国打击乐、流行打击乐、爵士钢琴、爵士小号、爵士长号、爵士萨克斯、爵士吉他、爵士贝斯。


  步入二十一世纪,上海音乐学院内涌现出众多新兴的艺术学科,这些学科显示出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及生命力。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则正是这些新兴学科中的特色之一,其不但体现了上海音乐学院与时俱进的办学特色,更是紧密切实地与社会需求接轨,不仅在演奏技术、音乐素养等方面要求严谨规范,更在现代音乐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发展思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开拓,使教学体系进一步的系统化、国际化。


  建系四年来,在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系在教学、科研、艺术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系学生在双排键、手风琴、打击乐、古典吉他等专业的国际比赛中获奖十余人次、国内比赛获奖二十余人次。2004-2006年,电子键盘专业及打击乐专业连续三年被评为上海音乐学院精品课程。并于2005年12月成功举办第四届世界马林巴比赛、2007年5月成功举办2007年首届全国音乐院校双排键(电子管风琴)专业发展研讨会、2007年9月成功举办国际爵士乐大师班等重大活动。


  课程设置方面:在演奏主课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增加了——打击乐主课多元化交叉教学体系,打击乐乐队片段课、爵士乐队合奏课、爵士音乐史、爵士音乐理论与创编、创编及MIDI基础应用课等,使学生不但具备高超的演奏技术,还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以便能更好的适应社会要求。在学科建设上,依托上海音乐学院这所国际的优势和资源,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努力把各个专业办成国内一流、国际一流的专业。


  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以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并具备音乐表演方面的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和艺术院校从事独奏、重奏、合奏以及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目前招收硕士生、本科生以及专升本、各类进修生。招生面向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同时也接受外国留学生入校学习。


  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专业课程设置:

  一、现代乐器演奏方向


  ·专业主干课.:独奏、重奏、爵士乐合奏(爵士乐专业)、创编与MIDI基础应用(电子键盘专业)、论文写作


  ·专业基础课:乐理、和声、复调、曲式、视唱练耳、爵士钢琴副科、爵士音乐史、爵士音乐理论与创编、作曲基础、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公共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语文、英语、体育、艺术概论、计算机基础


  二、打击乐演奏方向(包括西洋打击乐、中国打击乐、流行打击乐)


  ·专业主干课.:独奏、独奏副修、重奏、乐队片段、乐队合奏、论文写作


  ·专业基础课:乐理、和声、复调、曲式、视唱练耳、钢琴副科、作曲基础、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公共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语文、英语、体育、艺术概论、计算机基础


  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管理人员现况:

  系主任:朱磊(副教授)

  党支部书记兼副系主任:郭恺

  副系主任:杨茹文(副教授)

  系教学、行政秘书:颜睿超

  系学生政治辅导员:钟宏亮

  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下属3个专业教研室:

  1、键盘与吉他教研室:教研室主任:徐达维(副教授)

  ·电子键盘专业:朱磊(副教授)吴丹(助教)、曾梦(助教)、秦诗乐(兼聘讲师)、缪薇薇(兼聘助教)


  ·古典吉他专业:叶登民(教授)

  ·手风琴专业:徐达维(副教授)、张国平(外聘教授)

  2、打击乐教研室:教研室主任:杨茹文(副教授、兼任)


  ·西洋打击乐专业:杨茹文(副教授)、薛宝伦(返聘副教授)、高华(兼聘讲师)、陈翔豪(外聘二级演员)、


  周雄(外聘一级演员)

  ·民族打击乐专业:杨茹文(副教授)、罗天琪(外聘二级演员)


  ·流行打击乐专业:褚伟明(外聘副教授)、罗天琪(外聘二级演员)


  3、爵士音乐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章啸路(讲师)

  ·爵士萨克斯专业:章啸路(讲师)

  ·爵士钢琴专业:贺乐(兼聘讲师)

  ·爵士吉他专业:廖季文(副教授)

  ·爵士贝斯专业:祝海鸣(外聘讲师)

  ·爵士小号专业:胡丹峰(兼聘助教)

  通信地址:上海市汾阳路20号上海音乐学院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


  联系电话(传真):021-64314852

  电子邮件:xdx@shcmusic.edu.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