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硕士到底好不好
专硕就是搞应用型研究,就像本科与专科,本科学硕色彩浓重,专科应用技术较强,考学硕的会计吧
专业硕士的实用性是比较突出的。你的提问透露出你的专业是财经一类,如果你的主要兴趣是实用型,如会计、预算等,专业硕士是可以考的。目前,专业硕士的开办还不到3年,也就是第一批毕业生还没有走向工作岗位,因此讲社会认可度这个问题,不好说。但是,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主要和学校的名气、导师及你个人的综合素质相关。
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的差别就是实用性,后者强调基础理论研究,前者重实用。但是这个回答比较空洞,具体讲就是,一套班子带两套人马,实际培养出来的学生相差并不大。
学费相差较大,这个大是以我的标准来看的。我想问下,这个学费相差多少,分别是多少?财经类的专业,学专硕的话,最好选什么专业呢?谢谢。。。
(二)专业型硕士到底好不好啊,和学术型硕士有什么区别到底,真诚求解,谢谢了
这是国家新推出的一种学位!不过还是学术型硕士最好最经典了!学术型硕士就像是xp系统,经典之作!专业硕士就像是vista系统,新玩意!想感受一下真正的区别,回去试试这两个系统就知道了!个人强烈建议,电脑用户安装xp系统!
1. 学硕专硕之分的由来1.1 就业形势决定硕士必须扩招由于本科扩招严重,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每年产生数以万计的毫无实践经历和工作技能的待业毕业生。
对政府而言,待业人数的逐年增大,社会不安定系数逐年递增,怎样把莘莘学子入岗就业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对企业而言,找到优秀人才也相当不易,而中国人有高学历情节,高学历是人才的重要指标。所以,硕士在就业大军中优势明显。
于是政府明白了,解决就业问题最直接的方法是把学生送入学校攻读硕士,既减少待业青年,又能培养企业认可的人才,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硕士扩招势不可挡。1.2 科研形势决定硕士必须缩招何谓硕士?硕士是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一定科研创新能力之人,甘于放弃功利而坐冷板凳苦心钻研之人。
但是,随着硕士的扩招,研究生成为就业的跳板,功利主义四处开花,风气败坏,没有人愿意攀登科学高峰了。同时,导师也不把研究生看成高等人才、中国科学的未来,而是敛财工具。这导致硕士质量严重下降,逐渐连硕士就业也成困难。
为继先人之绝技,维持科学和就业的可持续发展,硕士缩招势在必行。
1.3 政府解决方案——学硕专硕之分就业形势决定硕士必须扩招,科研形势决定硕士必须缩招,貌似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政府作为老练的和稀泥者,果断使出杀手锏——分硕士为学硕和专硕!政府希望,从一开始,考研者就主动举手示意,究竟是为就业考研还是为科研考研。前者是为专硕,后者是为学硕。
传统的硕士都是按照培养科学家的方案来培养学生。事实上,社会不需要这么多科学家,大批量培养科学家也是天方夜谭。按照原有方案培养学生无疑是耗费科研经费,浪费学生青春。所以学硕专硕之分是政府一箭双雕的高招。而且学硕比例必然越来越低,专硕比例必然越来越高。
2.专硕之地位专业硕士早已有之。专业硕士是以培养应用型和工程研究型人才为目的。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之前规定的是应届毕业生不能考,只有工作两年之后的人才可以考。这是由于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专业基础较扎实,知道自己哪些知识薄弱,哪些知识工作中常用,无论学习规划还是学习目标都更有针对性。导师对专硕的培养自由性较强,只需在关键时候给予必要指导即可。不过09年的时候应届毕业生可以从学术硕士调剂到专业硕士。
应届生可以直升专硕是形势所迫的产物,名为硕士,却已经失去硕士培养的初衷。这些专硕应届生既不像学硕那样接受循序渐进的科研能力和思维的培养,也不能像有工作经验者那样自主性针对性较强的汲取知识。导师究竟怎么培养他们呢?既要区分于学硕,又要区分于之前的专硕,不伦不类。何况导师真的有时间仔细推敲培养方案吗,更可能是放养式的给几个项目做做,最后写篇论文毕业罢了。
专硕目前处于非常尴尬的局面。3.学硕专硕之前途学硕专硕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两者是平行的,前者向着学术,后者向着应用,前者是小部分人,后者是大部分人。
但是改革后的专硕毕竟是新生事物,就总体而言,在一段时间内其认可度要低于学硕。这段时间是多久呢?我想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年二十年。时间长短完全在于培养方案。如果方案得体,即确实能培养出极具应用能力的人才,很快专硕的认可度就会超过学硕。专硕有一个王牌优势——进公司实习。很多企业会留下表现优秀的实习生,毕竟企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可是从目前浮躁的气氛来看,应用型人才更像是一种口号,笔者很难搜索到关于专硕的系统的培养方案。两年时间再除去写论文和上课,究竟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个问题。还有一种说法,两者的教学一样,差别仅在于毕业论文和直博。专硕毕业论文对理论要求低一些,容易过;专硕不能直博。不过从政府的态度看,政府绝对不会偏向学硕,反倒是会偏向专硕。近几年学硕的培养的确差强人意,而解决就业问题是当务之急。所以政策上绝对会大张旗鼓的宣传专硕,并且专硕的待遇也不会比学硕差。只要有政府支持,从长远看,专硕总有一天会超过学硕。
而学硕呢?当然保持原来的教学风格,培养着理论和实践有点脱节但认可度较高的所谓学术型人才。值得庆幸的是,由于专硕的存在,学硕的比例会越来越小。或许不久的将来,学硕又会变成精英教育,学硕会越来越成为科学发展的中坚力量。
究竟报考学硕还是专硕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观点是,如果你的考研目标是搞科研、考博士,那么学硕几乎是你的唯一出路,你要义无反顾的报考学硕;如果你的目标是就业,同时对自己的实力较有把握,安全起见最好报考学硕,实在不行也能调成专硕,万一将来想混个博士学位,直博是条捷径,既省时又省力;如果你就是想混个文凭就业,同时对自己的实力没有把握,直接报专硕,专硕也是双证,完全满足企业对学历的虚荣心,不要怕有歧视,即使有也是短暂的。
学硕也好,专硕也罢,只是学历的一种形式。人的前途终究不是靠学历来决定的,还要靠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混!
(三)在职学专业硕士到底好不好呢上班时候学和住校来学有着不同的价值吗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方面都已经承认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与全日制是同样价值的,所以大家就完全不必担心在职学专业硕士的价值如何了。那么在职来学到底好不好呢,这也叫作双证在职研究生,那么这与住校来学价值有相同吗,就读过程有什么区别吗。
第一,在职去学好处是非常多的
在职去学专业硕士的好处一定是非常多的,其实也有过这方面的争论。有一些人会误以为在职去学可能不够好,但其实并不如此。关于在职去学的价值,暂且放到下一段去讲,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在职学习专业硕士的好处有哪些。其实最根本的好处就是,这能够让人们在平时工作之外的时间去进行学习,这样的话最明显的好处就是节省了时间,甚至是可以说,这就没有在考研上另外付出时间的成本,这就是最大的优势了。而且在职学习的话,很多情况都是可以获得自己所在公司的资助,如果得到了公司的资助与补贴,这就更进一步的降低了学习成本。
第二,这与全日制住校来学价值相同,但过程有区别
在职学习专业硕士,与全日制来学,它们的价值是相同的,这不是随口而说的,而是国家方面也都会承认的。也可以从实际中寻找答案,大家以在职学习的方式,得到了证书以后,同样都是在教育部网站上有所登记的,这就是它有价值的象征。
(四)临床医学本科,现在打算考研,不清楚到底报专业硕士还是科学硕士好
临床本科考专业硕士好,以后还是干临床呀。基础医学、预防医学本科不能报临床专业硕士。
学术型硕士对考生专业的要求比较宽,非临床专业的本科生也可以报考。
临床医学硕士生毕业后就能考执业医师证,今后从事临床工作。临床二级分科很细,干临床以后升副主任、主任医师,出路比较透明,收入比较高。只要干的好,你能名震一方。
学术性研究生今后毕业不能考执业医师证,不能给病人做诊断和治疗。主要搞临床学术研究和实验为主,如果有研究课题可以参加。可以升副研究员、研究员。升迁与你的实验成果有关。出路不是很明确,只是研究人员,不是医生。
学术的可以申请直博,专业不能,专业的在临床呆的时间久一点,毕业直接可以当管床医生了。
原则上来说,专硕(也就是临床型)培养模式是硕士阶段2-6个月理论学习,其它时间临床实践,是否参与临床科研依你导师的课题需要决定,毕业时基本不需要提交科研课题数据,以培养具有高素质、强技能的临床医疗工作者(临床医师)为主,硕士阶段毕业后就业基本分布在地市级二甲医院左右,三甲医院对于硕士毕业院校(211或985)会有要求,因为一般三甲综合医院同为上述院校的教学或附属医院。但专硕考博难度相对科硕较难,名额较少。
原则上来说,科硕(也就是学术型)培养模式是1年左右理论基础,1年左右临床,1年左右科研实验,必须参与科研实验,且毕业时要提交科研课题数据、论文等,以培养具有良好基础医学知识的医学研究型人才(研究员)为主,硕士毕业后就业基本上分布于各医院相关研究机构亦或医院相关行政机构,读博的难度较小,一般均有机会直接申请读博,读博时可选择继续科研,或者着重临床。
注:1、各地院校的培养模式不尽相同,就当地的具体需求和医疗管理模式而定。
2、对于科研实力一般,但病源较为充足的医学院校,导师倾向于接收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对于科研压力较大,经费较充足的临床重点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名额相对较多。
4、如果你有读博的计划,尽量选择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3、并不是所有学硕都在硕士学习阶段能有临床实践机会,如北京地区,基本不允许学硕进临床实践,基本三年都以实验室为主战场。而上海地区,学硕进行临床实践的时间相对很多,由于现上海试点社区医疗,现上海地区着重发展社区住院医师培养模式,对于致力于扎根上海的专硕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在其它地区的大部分医院院校,专硕和科硕的区别并不大,很多院校还处在二者共同培养的模式。
4、你可以先确定院校,然后就目标院校的情况向目标院校的师兄师姐们详细了解比较稳妥。
(预祝你考研成功,加油↖(^ω^)↗)如果能考上研究生我有考博的意愿。我也知道科硕考博有优势,但是刚才看到2012年的执业医师资格证报名规定,上面写得科硕不能考证,我还是想当医生不想当研究员
建议你选择专硕,就我所在医学院附属医院师兄师姐们的情况来说,专硕本校读博还是很多,或者你导师很牛的话直接推荐你保外读博也不少,不过貌似有些专业稍有变化,并不与研究生所读专业完全一致。
(五)翻译硕士笔译到底怎么样啊?这个不是专业硕士吗?和学术性的翻译硕士相比哪个更好啊?
没有那个更好的说法。翻译笔译硕士属于应用型,也就是说相比于学术性的翻译硕士更贴近于实践。
但是硕士要看在那个学校跟什么样的导师,每个学校师资不同。 对于笔译来说,翻译二级证,三级证很有含金量。再有一个,你的毕业规划是什么样的,从事什么工作呢?如果从事翻译或者外事等和语言有关的职业,那么上述证书、实践翻译量和翻译技能很重要。如果想继续深造,还是选择翻译专业型硕士比较方便,可能直博或者换个研究方向出国。
不要为了读研而读研,想象你为什么要读,不读可不可以。读了之后如何发展,你所选择的院校和导师是否权威等等。
翻译硕士是这几年新兴的专业硕士,是针对就业以及缓解就业压力应运而生的。2007年首批翻译硕士招生学校有15所,这15所学校可以说是在外语翻译方面比较厉害的。2009年第二批的25所也很不错。2011年开始的有一百多所,这其中的985和211高校不少,也有所谓的为了其学科门类齐全而随大流开设的翻硕。翻译硕士专业性还是比较强,一般为2年,第一年学习,第二年实习,也有一些学校是三年。如果考的话,建议还是考一些好的学校,毕竟现在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每况愈下。学术的翻译研究生叫做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方向研究生,相比较而言,学术型偏重理论,专业型的偏重就业。至于哪一个更好,没有标准答案哦,这几年翻译硕士报考热度也很高,因为一般初试不考二外。但是我们语言学老师告诉我们,还是学术型的能学到东西,毕竟翻译这种的要靠实践来提升。翻译硕士的考试科目是:政治、翻译硕士外语、外语翻译基础、汉语写作与百科。翻译学方向的研究生的考试科目:政治、二外、专业综合、还有一门好像是专英综合。我是今年刚考过翻译硕士,欢迎追问哦
(六)你好 我想问一下宁波诺丁汉的研究生到底承认不承认硕士的学历啊 研究生哪个专业就业最好呢 你在哪读书吗
这么老的话题,没必要解释:总之一句话:至于“宁波诺丁汉的研究生值不值得去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认为如果能上得起,还是要上的,毕竟读研时间在一生中占比例很小,用极短的时间影响一生还是值得的,特别是一年制学生较之国内其它大学硕士生早就业至少1.5年(甚至近2年),这1.5年在沿海外企收入轻松10万,对冲了所付高额学费。这还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工作起点高,未来事业发展速度更快、机会更多。“值不值”是很值得思考的,好好辩证分析一番吧。
虽然错误的、不承认“学历”的旧帖依然能翻出,但客观上,宁诺研究生从未发生一例因学历问题致就业受阻的。如在深圳落户,则享受国外留学硕士相同的权益。我之所以成为宁诺粉丝,正是因为小孩读了那里的研究生,2010年毕业的,所以比较清楚。虽然已经就业(小孩自己联系的外企,部门业务主管),可我仍时不时地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