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推广硕士课程
入学时需要参加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CT),具体学习课程请参见所报学校的招生简章。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 https://www.eduei.com/nongyetuiguangshuoshi/
农业推广(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推广,下同)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应用,包括作物、园艺、种业、植物保护、农业资源利用、养殖、草业、林业、渔业、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设施农业、食品加工与安全、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等十五个领域,主要为农业技术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1999年5月,为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农业推广硕士(暂定名)”专业学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截至到2009年全国年招生规模已近10000人,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人大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课程班的优势
随着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和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农业相关学科的发展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有着广阔的就业天地,是实现价值、开创事业的一个极佳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在职研究生课程班相对来说具有以下优势:
农业推广硕士学位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是人大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是为了满足我国新农村建设所需的高端人才而新增的专业学位,采取在岗学习(不脱产)的方式,结合本职工作进行论文选题和完成学位论文,目标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人民大学农业推广在职研究生进修班的研究生培养上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人大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是在原农业经济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原农业经济系是我国我国综合性重点大学成立最早、最有影响的“三农”问题研究学系。早在1986年就去的了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以来多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0年取得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与其它院校的相关专业相比人大农业推广在职研究生进修班有着更加丰厚的历史底蕴。
人民大学农业与农业推广学院现任院长为我国知名“三农”专家温铁军教授,师资队伍精干,科研经费充足,科研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现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多项,其中,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20多项。本学科点的2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和其他奖励。例如,严瑞珍教授于1996年荣获孙冶方经济学著作奖,1999年获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二等奖。人大农业推广在职研究生进修班与其它院校相关专业相比有着更加深厚的学术底蕴。
人民大学农业与农业推广学院从“十五”以来承担大型国际资助项目20余次,主办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0多人次,人大农业推广在职研究生进修班的教育与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相比更加注重国际先进思想和技术的教授。
此外为了满足国家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响应为“三农”经济培养更多专业性、实用性人才的号召,人民大学农业与农业推广学院的农业推广在职研究生进修班招生对象上适度放宽,2008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和2006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毕业并取得学历证书的学生均可报名参加课程班的学习。
人大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简章、电话:010-51264100
(三)优化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
由于农业推广硕士的生源类型多、个体差异大,因此每届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入学时,都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就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性质、特点、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考核考试办法、学位论文的有关要求等管理规定给予讲解,使学生入学就明确各种规章制度,规范个人行为。
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培养。国内一些高校在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强调,针对农业、农村的特点,公共课除开设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现代传媒学、农业推广相关法规、推广心理学等课程外,加强外语(包括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的教学和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在方向课设置上,既强调理论,也重视课程的宽广性和实践性,尽量给予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更多的信息量和学科技术前沿知识。例如,农学方向,开设作物生产学、作物育种理论与实践;园艺方向,开设蔬菜生产学、果树生产学;土壤方向,开设土壤质量管理、植物营养管理;植物保护方向,开设植物病害防治、农业虫害防治等。在选修课上,开设了农村社会学、农业管理学等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课程。
(四)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课程学习分析
非学术性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其专业知识学习,同时又要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课程学习在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形成农业推广硕士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思维训练的基础性环节,涉及到对农业推广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对目前农业科技最新进展的掌握程度。
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课程学习环节中存在着“教”与“学”两方面,有各自的主体:一是课程任课教师,二是农业推广硕士本人。农业推广硕士生是掏钱受教育的一群在职业务骨干,大部分学员是带着问题来学习提高的,他们阅历丰富,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一群体对教学较为挑剔,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均较强。
再者,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设置不久,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等还需要任课教师做进一步大胆的探索与设计。这一切都要求任课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师德、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可见课程学习环节的关键是选聘好任课教师,采用适合的教学和考试方式。
(五)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
课程设置是实施培养目标和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明确指出了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应用,主要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与上述培养目标相适应,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按相应农业推广领域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和实用性,体现专业学位在职研究生教育明显的职业特色。专业课及应用类的课程所占比例应明显高于普通农学硕士,重点学习和实践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
同时应较多地设置一些跨学科的课程供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选修,以达到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综合应用型人才的目的。除此而外,应重点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学习掌握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掌握独立从事农业生产各项专门技术的能力。
(六)浅议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
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既要遵循“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又要结合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的学习要求和工作要求。它要求在一定专业基础上以农业生产系统的整体性为依据进行综合设计。然而,农业生产系统涉及方方面面,既有技术、经济、产业等方面内容,又有农村、市场、农民等。
研究这样的系统单纯依靠科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习农业推广硕士课程的学员大多数已具有农、林、水等方面的教育背景,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所缺少的是社会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以及沟通、交流、创新、系统思维和领导等科学知识。
国外的学者通过对欧美的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课程研究认为,从事农业推广的人员应具备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技能和知识,农业推广已由过去的纯技术推广转向以沟通与创新为核心的推广工作。
(七)东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
东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课程主要分为三种,既公共课、领域骨干课和选修课。公共课:然辩证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农业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领导骨干课:作物栽培理论与实践、作物育种及种子生产理论与技术、植物生物技术概论、现代农业发展与实践;选修课: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进展、作物科学研究法、农药概论、农药环境学、作物种子生产繁育技术进展、作物抗逆境遗传与育种、环境与资源生态学、作物逆境生理、植物衰老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植物遗传学研究进展。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东北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供大家参考。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现有教职工83人,其中教师69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8人,硕士学位31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教师的85.5%.教师中在读博士15人,硕士3人。例如:魏湜,男,博士学位,现任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研究方向:作物高产与生理(麦类作物、玉米)、宏观农业。龚振平,男,博士学位,现任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和博士、博士生导师。学术,社会兼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带头人,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农艺师,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协作网委员。李彩凤,女,博士学位,现任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作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作物栽培 甜菜栽培生理。
东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培养目标是: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培养要求
1、作物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作物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作物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作物领域的研究或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通过上述的介绍,想必大家对东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更加了解了吧。关于更多在职研究生相关信息,尽在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八)宁波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
宁波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课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学位课和选修课。学位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英语、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现代渔业技术概论、渔业环境保护、水产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选修课: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统计软件应用、水产动物医学、水生微生物学、现代水产增养殖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实用色谱波谱分析技术、水生动物免疫学、实验室工作方法与安全、实验生态学、生物显微与亚显微技术、渔业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水产动物保护学、分子生物学原理、文献阅读与写作、水生生物发育生物学、藻类与饵料生物培养。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宁波大学在职研究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供大家参考。
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93人,其中正高24名,副高46名,博导5名,硕导50余名;教职工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24名、在读博士1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浙江省特聘教授1名、2人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浙江省重点学科带头人2名。
目前,在招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的院校并不多,但是宁波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的确不错。宁波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主要是培养掌握中国农业发展的规律;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渔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的人才。
通过上述的介绍,想必大家对宁波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更加了解了吧。关于更多在职研究生相关信息,尽在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九)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的原则
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是两种不同的学位类型,其课程体系逻辑与评价标准完全不同。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当以培养目标为准绳,以拓宽知识而、强化能力训练为内容,以农业为主干,以领域为方向,兼顾研究生自我发展,科学设置课程。
科学知识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科学知识随社会的实践和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从事过2年以上相关领域的实践工作,他们大多数已经掌握相应领域的基础知识,并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阶段的知识学习主要是基础知识的梳理、专业知识的更新和相关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拓展。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只有那些完成活动所必需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能使活动能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才是能力。能力总是和个人的具体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脱离了具体的实践活动则不能体现人的能力,也不可能发展人的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他们合理的能力结构包括:①接受信息的能力:主要是自学能力与观察能力;②加工与运用信息的能力,主要是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③传播信息的能力,主要是表达能力与操作能力;④组织管理能力与适应能力。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研究生教育应当以提高能力为目标,开设占有一定比重的实践训练课、讨论课、实习课等,有针对性地通过案例学习、课堂讨论、实践环节培训、实习报告等,加强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自我学习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据此,服务于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优化应当遵循如下原则:
1、综合性与专业性相兼顾原则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是不同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学术创新为目标,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强调精、深与探索性,同时注重相关学科的覆盖而,一般在相同的二级学科内选拔人才,在知识学习中追求的是木学科内某个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和科学问题;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研究生教育以应用和指导为主,培养的是行业高层次人才,学科而宽,更突出围绕相应专业所需的知识体系来组织课程,对其质量评价重在考察研究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的知识学习涉猎农科、管理、人文等多学科,属于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在知识学习中既要有较强的综合性,又要有一定的专业性。
2、一致性与个性化相统一原则
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作为一种学位类型,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上,有其共性,即一致性,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等;但是,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包括十多个领域,学科覆盖而宽,同一领域内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兴趣、职业生涯设计、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差别很大,比如养殖领域,就包括畜类、禽类、特种动物等多种类型,园艺领域包括果树、蔬菜、茶叶、花卉等类别。宽泛的学科而和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个体的差异,要求培养单位在培养过程中针对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构架方而兼顾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差异,做到一致性和个性化的统一,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3、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
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对实践的依赖性很强,这是由其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因为它培养的是能够承担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实际责任的高级专业人才。因此,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无论他们拥有多少实践工作经验,课程设计和教学都要以职业实践为基础。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而实现规划统一,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和实践实习课程要协调,相关课程的教学也应当做到学用相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十)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现有的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公共课程、领域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13个不同领域的课程体系框架中,公共课程完全相同,有5门课程,1213个学分;领域主干课程由各个领域专家协作组确定,有4-6门课程,10个学分;选修课程由各个培养单位自行确定,5-8个学分。全国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教指委指导各个领域加强课程建设,指导教学并监督检查质量。
现有的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课程体系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框架固定,分级设定。即课程体系总框架由全国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教指委制定,课程分别由教指委、领域协作组和培养单位确定;二是不同培养单位课程体系基木相同。从课程体系的构架、课程的组成和课程的内容来看,现有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如下几个方而的问题:
1、强调知识的深度,忽视了知识而的宽度
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于人才培养很重要.宽厚的知识而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土壤。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以农林产业不同领域分类,培养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掌握农业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还应掌握管理、人文科学等知识。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制定培养大纲的过程中,在套用全国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教指委和领域专家组的课程框架后,只有权力确定选修课程。领域选修课程基木上就是对应学科课程的翻版,与学术型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没有什么区别。课程体系中人文课程、管理课程、经济学课程等基木没有设置。选修课程多数局限在与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领域相对应的一级学科范围内,所选课程少(多数只有6-8门课程)。以华中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4所农业大学的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植物保护领域为例,课程体系中有5门主干课,但是,5门主干课程(植物保护学原理、植物保护研究技术、农业生物安全、植物检疫学、农药管理与应用)全部是植保学科课程,与木科课程重复;4所农业大学共开设23门选修课程,其中19门课程是植保方而内容,包括农药学原理、昆虫学、生物农药等,只有计算机应用、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法规和国际贸易、植物生产原理4门课程不是植物保护学科课程,有2所农业大学的选修课程完全是植保相关课程。
2、重知识传授,轻能力训练
尽管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在职学习人员)在报考时对工作年限和学历有一定要求,但是,多数在学人员还是缺少足够的专业实践训练。以2008年全国在职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录取人员工龄分析为例,工龄以1-5年最多,占46.1 %,对工龄在1-5年内的考生进行细分,2-3年工龄的比例最大,工龄在3年以下的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比例达到32.9%l`'',。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行业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以此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在重视知识的延伸,保证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必须加强实验、实习教学,重视与理论课程相衔接的专业能力训练。现有的在职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课程体系普遍没有设置实习训练、课堂讨论、实习报告等专业学位课程,忽略了理论学习后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自觉思考、应用知识、锻炼独立工作能力的关键环节。
3、课程框架固定,个性特色缺失
与学术型研究生生源基木上是木科木专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相比,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跨行业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多、生源范围涉及而广、学习背景各不相同,现从事的工作内容差异很大。以2008年录取的在职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为例,包括公务员、农业推广人员、农业科技人员等20多类职业人员,占比超过5%的有公务员、农业科技人员、科研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5类人员,且这5类人员的总和仅占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总数的51.78%l`'',。对于不同水平、不同学习背景、不同学习兴趣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培养单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千篇一律,缺少个性特色。课程体系过于僵硬,所有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统一要修完规定的、没有选择余地的公共课程和领域主干课程,无法体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另外,选修课程设置少,多数是木领域的相关理论课程。以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为例,一名有土壤学学科背景的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想学习水稻营养与施肥,在该领域的主干课程、甚至是选修课程中他都找不到相关的学习课程。
4、不同层次的研究生,补修课程不明确
在职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既允许木科生报考,同时又允许有两年工作经历的专科生报考,但对于报考人员的学习经历和职业背景没有任何要求。这种宽泛的生源群体给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研究生招生带来了优势,同时也给培养工作带来了困难。 2006-2008年,全国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录取考生中无学士学位者平均达到43.47%,。对于专科生以及各种非农业推广学科的跨学科在读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如何补修相关课程,全国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教指委提出了补修要求,由各个培养单位具体制定补修方案,但是在实施中因为人员多、类型复杂,对不同学科和不同学历生源的补修课程难以有效落实。以华中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植物保护领域为例,对于未获得学士学位的生源和跨领域生源,培养方案统一规定在老师指导下自学补修植物化学保护、农业植物病理学、作物栽培学、昆虫生态与测报四门课程中的2-3门。